疏浚钢管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疏浚钢管厂家
热门搜索:
成功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机械-建国以来印刷史研究概述

发布时间:2021-10-26 05:43:14 阅读: 来源:疏浚钢管厂家

编者按: 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中国发明、发展了印刷术,以其积累人类知识的特殊功能,直接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印刷术又被称为“文明之母”。综观印刷术起源、发明与发展历程中那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古籍图书当中、零星而又自成系统的蛛丝马迹,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并勾画出其发展脉络和轨迹,印刷史研究意义深远。 中国印刷博物馆是我国唯1的国家级印刷专业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范围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中国印刷博物馆开馆10年来对“广开博物、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周刊特别开设“印刷史”专版和“博物馆”专版,供读者倘佯其间领略“文明之母”的永久魅力。 建国后10年的起步发展期 20 世纪50 年代到60 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会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专门研究印刷史确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于1958 年在生活·读书·新知3联书店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1书。日本广山秀曾将此书译成日文在京都出版。1978 年人民出版社又重印此书。 张静庐(1898 年-1969 年)用时20 年苦心搜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7部专题史料,从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中国出版史料补编等方面给我国出版印刷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第1手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1时期还出版了1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 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 年)、《中国的印刷》(1960 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 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 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 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 年)等。 1960 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图书馆编辑的《中国版刻图录》,选印了唐代至清代有代表性的刻版书、活字版书和版画共550 余种,荟萃了现存版刻之精华。照相影印。线装1函8 册。书前赵万里先生撰写的《中国版刻概况》可谓1篇“中国古代印刷史”,该书为出版印刷史研究提供了系统形象的参考资料。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相互交叉融会,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1体。我国印刷史还没有建立独立的研究体系。 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至70 年代的萧条期 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近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特别是1966 年至1976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祖国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堕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时,这20 年间中国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1批著作和论文集,这1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远东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1书。该书原名为《书于竹帛》(Wtitten on Bamboo andSilk》),英文版完成于1957 年底,1962 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 世纪80 年代-90 年代的复苏壮大与繁华期 1980 年至1984 年为复苏时期,5年内出版了3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点,均有建树,标志着这1阶段的高动身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时间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1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出色贡献。 1985 年至1989 年为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壮大时期。学术渐趋繁华,研究成果丰富,几近每年都有几部论著发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拆迁期间签了还能反悔吗。 80 年代除文献成果迭出之外,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 年6 月王益、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建议》(经太长时间努力。1993 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仪式,1996 年6 月举行了隆重的落成仪式)。1985 年9 月,北京印刷学院首开《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90 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1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曹之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1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辟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代发明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加入,提倡“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外1流派。 改革升放后,王益、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提倡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前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 年-1999 年举行了6 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 次,台北1 次)、发表论文百余篇养鸡场被强拆应该怎样索赔,出版5 册论文集等。 1999 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先生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弥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该书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直通历史5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以上约10 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显现以下突破: 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由辩论“发明”年代向探讨“起源”时间转进;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期;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弥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中国印刷史由1300 年往上延伸5000 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版、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前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21 世纪的印刷史研究新气象 进入21 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出现了“盛世修史”的繁华气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发展。笔者曾在2005 年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检索,得知馆藏现有关于印刷史方面的各类图书资料近30 种,其中部分在2000 年以后出版的专著近10 种。 这个时期国内还出版了《北京印刷志》(2001 年)。北京印剧学院充分利用在出版印刷方面的知识资源加强了对印刷文化、出版文化的研究,由学校领导挂帅立项研究印刷史,并成立了印刷史研究室、出版印刷文献研究中心来展开出版印刷历史与文化方面的文献建设与学科研究。国家也设立了多项印刷史研究的项目来鼓励展开印刷通史的深入系统研究。以中国印刷博物馆为基地的印刷史研究活动也在我国印刷工业界的1些老专家的坚韧努力中得到延续进行并发扬光大。 转载自:中国新闻出版报